文武皆有囊缀绶,八座尚书则荷紫|活色生香篇.荷包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

BY:

DEC:2018-07-30

《民艺中国——女红系列展》于2018年7月20日——9月21日在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展览。本次展览,采撷古代文献、图片资料及今人诸多研究成果,与具体实物相结合,呈现中国人过去一百多年来日常生活方式中的穿戴。本次展览分为活色生香、颈上添花、绣中寻梦、锦堂焕彩、春晖苗绣五个部分。活色生香部分主要展出的是明清时期的绣荷包。

 

“荷包”之缘起,早在战国时期就已有佩戴荷包的记载,称其为“荷囊”或“鞶囊”,这与古人极讲究“腰间杂配”的习俗有关,《舆服志》中有:“文武皆有囊缀绶,八座尚书则荷紫”的文献记载,位于丝绸之路上的民丰尼雅遗址中也曾出土过丝质的刺绣香囊。

 

至唐代刺绣品的应用已极为普遍,妇女们尤其喜欢佩戴荷囊,其制大多为圆形,上面绣有不同的纹样,唐李重润及李贤的墓中就有侍女挂配荷囊的壁画。此外,每年农历八月初一,也有妇人们用荷囊集露水以洗双目的习俗,此种荷囊又名“承露囊”。

 

明清时期,“荷包”也称为“茄袋”、“顺袋”,它成为社交礼仪、展示身份地位的必备物品,帝王和大臣们穿用的朝带、吉服带上,常常挂着多个荷包,以供行赏之用。《啸亭续录》就有记载:乾嘉时期“岁暮时诸王公大臣皆有赐予;御前大臣皆赐‘岁岁平安’荷包”。不仅如此,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荷包的应用都十分广泛。沈从文在《中国服饰史》一书中有“清代男子腰带上挂满刺绣精美的荷包、扇袋、香囊等饰物,可算是时髦打扮。”这些荷包上的绣样有的针脚整齐、绣线纤细,华丽而不失雅致;有的质朴无华,充满乡土气息,但无一哪种,均出自无数女子娴熟精巧的双手。

玉树临风荷包

 

同心之言荷包

 

福如东海补子纹方荷包

本此所展出荷包大多出自此时期,形制款式多样,用途也各有不同。一款绣荷包的制作,从剪裁纸样、裱糊素缎、烫平折边,到缀缝布面、设计图样,装饰外表等等,皆需一双灵巧的双手。荷包的针法更多样且细密,最常采用的是平针绣,此外还有打籽绣、垫绣、套针绣、网绣、画绣、戳纱绣、盘金绣、锁绣、贴补绣等,绣娘根据不同荷包所表现的内容使用不同的针法。在款式上,方形与扁圆形的绣荷包是比较常用的两种样式,纹样多以植物花卉、动物图案以及吉祥图样为主。这些荷包上的图案纹样色彩鲜艳、绣工细致,充分展现了刺绣女子的聪慧灵巧与极高超的刺绣工艺。

 

绣荷包的纹样虽与其他民间造型艺术中的纹样大多相似,但正是这些再熟悉不过的形象和情节才更能触动众多女性的创作情感。正如博厄斯所言:“不仅形式能激发感情,形式和想象力之间的紧密的联系也能激发感情。换言之,在形式表达了一定的内容时,人们的艺术享受就增加了新的成分。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使人们的意识从平庸淡漠的日常生活中得以升华。”而我们也得以从这些展品中体味种种故去的情丝与过往的生活。 

清戏剧人物故事纹丝棉荷包

 

蝉型荷包

 

清一品夫人丝绵眼镜袋

 

博古图抽褶荷包

 

清蝶恋花丝棉方荷包

 

清多福眼镜袋

 

四艺雅聚博古图扇套

 

清三多图丝棉挂件

 


展期:2018年7月20日——2018年9月21日

地点: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 2、3、5、6、7、8号展厅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

总策划:杭间

策展人:吴光荣 

行政总监:金晓依

展陈设计:吴炜晨

文字撰写:任晓炜  黄艳  李计亮  谢美华  林晶滢

展览工作组:李计亮  黄艳  任晓炜  雪润枝  何柳映  马群

藏品管理:黄艳  马群  雪润枝

公共教育推广:雪润枝

藏品支持:许明  廖春妹  张素琪  赵怡


关于民艺馆展览更多信息,请关注民艺博物馆官方微博及微信公众号“中国美院民艺博物馆”。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文字|任晓炜

责编|雪润枝

审校|金晓依

审定|吴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