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初秋时节,风和日丽。民艺儿童工坊第七期《面人孙之美猴王》在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多功能报告厅进行。本次课程邀请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慈溪面人孙工作室的孙文聪老师进行本次授课,在和煦的暖阳中,小学员们和家长跟着孙老师在民艺博物馆渡过一段趣味盎然的时光。
本课程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讲座,老师讲解了慈溪面人的历史文化背景、风格特点及制作手法等。第二部分为现场体验,老师现场辅导大家进行美猴王面塑的制作。
“面人”也称面塑、粉塑,这种采用揉、搓、剪、挑、压、粘、贴等手法来进行艺术造型,捏面人真正始自何时已不可考。但从新疆土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猪来推断,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三百四十多年了。南宋《东京梦华录》中对捏面人也有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那时的面人都是能吃的,谓之为“果食”。而现在面人的主要材料也是以面粉或者糯米粉为主,这与各地的饮食习惯不尽相同有着密切关系——“北方喜食面南方喜食米”,再辅以食用色素、石蜡、蜂蜜等成分,虽不推荐食用,但小学员在玩耍中误食也无大碍。
最后的彩蛋更是令人惊喜,是一整套精致的面人形象,展示的瞬间,在场的人无不惊叹。
捏面人从前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老手艺人们在街头设摊卖艺,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拿着个小马扎,背着大大的木制工具盒,走街串巷。这种流动而简朴的生活方式,是当时最大的特色,散场的戏院门口,人声喧闹的胡同巷口,热闹的赶集庙口,处处可见它的身影。题材上孝亲文化、祝寿文化也是它的主要表现题材。人们通过面塑的人物形象,传播中华传统的优良美德和地方风俗,使面人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越发受到重视。
正如孙文聪老师所提到的“大道至简”,面人“拙”的气质,是来自民间的生命力,质朴无华,内蕴饱满丰富,是这股力量,使生活充满了神秘和乐趣。就如作家冯骥才先生提倡要“记得住乡愁”一样。非遗作为乡愁的载体,儿童学习这项手工技艺,接触民艺体验,无论长大后走得多远,都能记住“乡愁”。 本期课程,除了锻炼小学员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外,也希望让更多的年轻一代喜欢面人艺术,学习面人艺术,留住对家乡的怀念,也留住骨子里的的文化情感。
【授课老师】
孙文聪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民艺与儿童美育】儿童民艺手工体验系列课程——让儿童探索中国工艺遗产的延续与传承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的“民艺儿童工坊”是基于民艺博物馆的教育资源而开发的系列儿童民艺手工体验课程。将民艺作为本土文化艺术资源,以合适的方式在儿童阶段开展民艺认知实践和启蒙教育。让儿童接触民艺体验,启蒙传统文化认知,培养儿童的审美感知与创造力。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以民艺为基础,运用寓教于乐的方法,定制具有中国特色的主题课程,将民艺的文化性、生活性、艺术性融入体验课程,把中国丰富的传统手工艺资源转绎成儿童的语言,让儿童在民艺手工中感知美,表现美,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公教策划】雪润枝
【项目助理】林晶滢
【视觉设计】宋启明
【摄影记录】刘永戈、孙迪扬
【志愿支持】黄煦茜、贾毓秀、李香玉
【地 点】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多功能报告厅
【主 办】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
【Email】PE-craftsmuseum@caa.edu.cn
关于民艺馆展览更多信息,请关注民艺博物馆官方微博及微信公众号“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文字|贾毓秀
责编|雪润枝
审校|金晓依
审定|杭 间 吴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