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吉祥之生活映象|绣中寻梦篇. 肚兜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

BY:

DEC:2018-08-10

《民艺中国——女红系列展》于2018年7月20日——9月21日在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展览。本次展览,采撷古代文献、图片资料及今人诸多研究成果,与具体实物相结合,呈现中国人过去一百多年来日常生活方式中的穿戴。本次展览分为活色生香、颈上添花、绣中寻梦、锦堂焕彩、春晖苗绣五个部分。绣中寻梦部分展出品多为清末民初来自浙江台州以及部分山西地区的肚兜。

 

肚兜,中国传统内在衣饰,体现女红心灵手巧的生活智慧。徐珂《清稗类钞·服饰类》中记载:“抹胸,胸间小衣也。一名袜腹,一名袜肚。以方尺之布为之,紧束前胸,以防风之内侵者。俗谓之兜肚,男女皆有之。”在历史上,肚兜有众多名称。汉代称作“抱腹”或“心衣”,唐代称作“诃子”,宋代称作“抹胸”或“袜胸”,元代称作“合欢襟”,明代称作“主腰”,清代称作“肚兜”或“兜肚”,现在常称作肚兜、兜肚、抹胸、裹肚、兜兜等。刺绣保存难度较大,以清代、民国肚兜来看,保存至今的大多颜色脱落或变色。正因如此,刺绣肚兜的研究价值远超其它。

清代为肚兜最流行,男女老少皆有。肚兜上端成凹形的浅半圆状,上端的两角和左右两角附有带子,带子的材质有布绳、丝绳和金链等,最常见的穿着方法是上端两角系带子挂在脖上,下端尖角或圆角,各自系带在腰间,后背系结。除护胸腹部,让胃肠免受风寒。还具有乳罩和裹肚的作用。其美学具有东方设计的平面化、意象化、情感化的法则定律,延绵层叠,装饰性强。“民艺中国——女工系列展”的肚兜多为清末民初,来自浙江台州,以及部分山西地区。

肚兜工有奇巧,展现女红温柔婉约的浪漫情怀。肚兜刺绣针法丰富多彩,最常用的是平针绣、掺针绣、打籽绣、布贴绣。穿着方式上的吊、系、扣、裹、挂、缠,各有所用。肚兜形制有方形、圆形、菱形、葫芦形、长方形等;色彩有大红、朱红、橘黄、群青、湖蓝等。肚兜上的图案也较为讲究,构图巧妙,寓意深刻。有人物、动物、花卉纹、鱼戏莲、蝶恋花,还有麒麟送子、指日高升、官上加官、长命富贵等。造就了天地之境界,与天地参,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以知天、事天、乐天、同天来对应天、地、人。使天地合德,物我交融。刺绣肚兜总是自然、生动的,一针一线、上上下下地经营与创造,不仅注重情怀的生活艺术,还蕴含丰富的锦绣文化。它是中国女工魅力中的特别存在,娇艳百态,表达人生。可谓“绣中寻梦”,好似富贵吉祥之生活映象。


 

展期:2018年7月20日——2018年9月21日

地点: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 2、3、5、6、7、8号展厅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

总策划:杭间

策展人:吴光荣 

行政总监:金晓依

展陈设计:吴炜晨

文字撰写:任晓炜  黄艳  李计亮  谢美华  林晶滢

展览工作组:李计亮  黄艳  任晓炜  雪润枝  何柳映  马群

藏品管理:黄艳  马群  雪润枝

公共教育推广:雪润枝

藏品支持:许明  廖春妹  张素琪  赵怡


关于民艺馆展览更多信息,请关注民艺博物馆官方微博及微信公众号“中国美院民艺博物馆”。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文字|李计亮

责编|雪润枝

审校|金晓依

审定|吴光荣